近期,酒企五糧液發(fā)表公開聲明,稱對線上平臺售出的148瓶產品進行免費鑒定時發(fā)現,18瓶為假冒產品,其中14瓶源自某大型電商平臺的“百億補貼”店鋪,占比超七成。雖然五糧液沒有直接點明是哪個平臺,但這組數據已將此事推上熱搜。
此次爭議中,先要給五糧液主動提供免費鑒定服務的做法點贊。經常在網上買東西的人,有幾個沒吃過假貨的虧?不少線上商家都宣稱支持專柜鑒定、假一賠十,但等到消費者維權時,卻往往找不到賣家和平臺共同認可的權威鑒定機構。尤其是隨著直播帶貨興起,購物鏈條越來越復雜,買到了問題商品,消費者都不知道該找誰負責。
作為最有發(fā)言權的品牌方,五糧液免費提供鑒定服務,有效解決消費者和行業(yè)的長期痛點,既是對消費者權益的積極維護,也是對品牌自身權益的有力保護,值得推廣。
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。此次五糧液高調打假,還在于部分經銷商利用電商平臺出貨,疊加平臺“百億補貼”后,五糧液在多個電商平臺實際售價已低于出廠價。電商平臺以低價引流的做法,與品牌方穩(wěn)價保品牌的策略產生矛盾,還給了制假售假商家可乘之機,品牌方發(fā)難并不奇怪。
當下,品牌企業(yè)與電商平臺之間的關系微妙復雜。電商平臺作為銷售渠道,對品牌企業(yè)具有強大吸引力,可助其開拓市場、提升銷量;然而,電商平臺上的售假店鋪又讓品牌企業(yè)頭疼不已,加之對原有經銷商體系的沖擊,傳統品牌陷入兩難境地。
以五糧液為代表的品牌方與電商平臺之間的類似爭議,不是第一次發(fā)生,也不是最后一次。這反映了傳統經銷商模式與電商銷售模式之間的碰撞,也是品牌定價機制與消費者追求性價比需求之間的錯位。
品牌方不愿產品跌破出廠價,也不希望電商平臺上的售假商家擾亂市場,這可以理解。但“百億補貼”作為電商平臺的促銷利器,并成為各平臺競相上馬的商業(yè)模式,是消費者一單一單用真金白銀買出來的。消費者既要方便,又要保真,還要便宜,品牌方再為難,也得適應渠道與消費者的這種變化。
電商平臺作為商品交易的載體,同樣不希望平臺商鋪假貨肆虐,這對企業(yè)聲譽和消費者體驗都是極大的傷害。幾乎所有的電商平臺都會投入巨資遏制商家售假,甚至出臺了“假一賠十”等措施。從這一點上看,電商平臺、品牌方和消費者在打擊假貨、維護市場秩序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和訴求。真正從假貨中牟取不當利益的,是那些制假售假的商家,他們才是打擊的重點。
此次五糧液打假引起社會關注,但打假動作本身不是重點,解決問題才是關鍵。作為連接品牌與消費者的橋梁,電商平臺有責任也有能力對入駐商家進行嚴格篩選與持續(xù)監(jiān)督,通過完善資質審核、加強商品質量檢測、建立嚴格懲罰制度等措施,有效遏制網絡侵權行為,保護品牌方合法權益與消費者權益。品牌企業(yè)則應積極適應市場渠道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,協助消費者維權。而消費者的明智選擇與積極維權,同樣是維護市場秩序的重要力量。不管用什么方式,解決爭議的出發(fā)點是阻止違規(guī)商家牟取不當利益,不讓消費者花冤枉錢。品牌方、電商平臺與消費者齊心協力,才可能真正實現三贏局面。(本文來源:經濟日報 作者:佘 穎)